■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胸怀“国之大者”,释放基础研究创新潜力,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攻克“卡脖子”“卡脑子”问题,练就“杀手锏”,力求取得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自主自信的战略支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以化学学科基础研究为支撑,以新物质创制领域为突破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人工新物质的不断创造,加强新碳基物质领域的基础研究成为进一步推动解决新物质创制绿色化、智能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实现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点。
因此,要积极对接国家在绿色低碳战略、生物医药、高端化学品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高校建立新物质创造国家实验室,通过更加系统的有组织科研引导高校把握有机新物质创造的精准化、精细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遇,强化问题导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有机物质构筑方法和理论、精准表征等关键科学问题,围绕有机新物质的高效合成、生物功能研究、能量转化与存储等方面开展研究,打通有机新物质设计合成—构效规律—功能应用的创新链条,努力在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塑造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新优势。
第二,以认知学科群为着力点,以数学、哲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为支撑,打造以“算法”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群,在大国间科技创新博弈中赢得主动。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作为其核心的“算法”已成为未来推动认知科学发展、智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此战略科技领域,我国处于非系统性跟踪追赶状态。
因此,要支持引导高校依托自身认知学科人才优势,瞄准智能机器人、认知医学、认知雷达、网络安全等战略必争领域,通过认知学科建制化,补齐研究范式短板,打造世界级认知科学创新平台等战略举措,充分发挥认知学科群交叉优势,强化与企业联动,推动前端创新和终端需求的有效连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完善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全方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联动,在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造创新策源地上打开新局面,探索“企业主导—高校支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第三,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切入点,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传播和创新,助力资政启民作用发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论断,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为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鼓励引导高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系统性、多维度、立体化研究,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因此,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心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传播与创新,支持高校打造高水平智库,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治国理政、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发展进程中发挥资政启民作用。以中国为出发点,以天下为尺度,真正把握基于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的自主性及其世界意义,进而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案,为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增强中国知识体系整体话语权提供重要支撑。
总之,高校要不断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集聚力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切实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自信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16日第3版
作者:南开大学校长 陈雨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