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的“存在”是整个娱乐圈的“悲哀”
2023-05-28 04:21:39 来源:乐圈大角牛

“你觉得我的才华还用展示吗?”

曾经的赵立新不可一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的他,在面对别人提问时,无比嚣张地说出这句话。

而当时他的成绩有目共睹,大家都承认他是个艺术家,可对于大家的夸赞,他总是觉得理所应当,这是自己应得的,可这份自傲终究成了他“自我毁灭”的关键。


(相关资料图)

一句“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让大家在质疑他文化水平低下的同时,也让他内心的“反动基因”蠢蠢欲动,直至泯灭在演艺圈。

赵立新曾经经历过什么?他是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又如何亲手葬送大好前途的呢?

1968年,赵立新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自小就受到非常严格的教育。

父亲退伍后,被分配到新华书店工作,而新华书店就成了赵立新童年时期最常待的地方,这也让他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内心想法十分丰富。

但因为过度沉溺于文学作品,导致他偏科很严重,往往是文科能拿满分,理科却是无限趋于零蛋。

老师便找到父亲让他督促赵立新学习,结果父亲好话歹话说尽,仍旧没有劝服赵立新。

好在老师也没有强逼赵立新,还积极给他出了个考大学的招儿,那就是报考艺术学校,毕竟艺术学校所需要的分数低。

只是学艺术就意味着花不少钱,父母只能更加努力工作,为儿子赚学费。

可事实上,赵立新那时候对演戏毫无兴趣,但在前途面前,他已经别无选择,结果就是这样随缘的他,居然同时收到了中戏、上戏和北广的录取通知。

这三所学校,无一不是国内的高级学府,可见赵立新的能力。

大学期间,他与戏骨张涵予成了同学,并因为自己的声音,让张涵予注意到了他,没多久就给他介绍了不少配音工作。

当时配音能赚不少钱,所以还未毕业的赵立新,就已经能自己赚够学费了,而这一切都是张涵予带给他的。

且不说后来的事业如何,单说张涵予介绍他兼职的这段经历,就已经值得赵立新感恩,可后来赵立新在听到有人说他声音像张涵予时,他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觉得这是“侮辱”。

恩将仇报,不过如此。

大二时,赵立新居然获得了保送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的机会,临走时他还跟老师们约定:毕业后就回母校发展。

但真到了毕业那天,他却没有回来。

出国留学,赵立新就算是再不感兴趣,也知道这是“飞黄腾达”的好机会,随即便踏上前往俄罗斯的列车。

但以前从未接触过俄语的他,人生地不熟的很是艰难,再加上无法理解透老师的课程,他的学业成绩越来越差。

当务之急,便是赶紧练习俄语,只是他练习俄语的方式有些特别。

在俄罗斯求学时期,赵立新交往了很多女朋友,而交女朋友的目的,可以说是几乎与感情无关,单纯为了“练习俄语”。

但该说不说,这道“偏门”算是被赵立新走对了,攻克俄语难题之后,他的成绩蹭蹭往上涨,更因为是东方面孔,吸引到不少俄罗斯女孩的注意。

其中有一位大提琴手,时不时就跟赵立新谈天说地,两个人也顺势谈起恋爱,并且还未毕业就结婚生下女儿。

待到赵立新毕业,按理说他要履行与中戏的约定,回到学校从事工作,毕竟来俄罗斯留学可是学校出的公费。

结果赵立新又一次“忘恩负义”,他明确跟母校说了自己要“毁约”,之后便跟妻女在俄罗斯生活。

奈何赵立新毕业后的工作大多都在瑞典,他与妻子只能进行“异地婚姻”,久而久之便生疏不少,妻子更是趁机跟别的男人好上了。

赵立新怒不可遏的离婚,独自带着女儿在瑞典讨生活。

好在他在瑞典国家话剧院很吃香,一度被冠上了“东方之鹰”的称号,而他也趁机更换国籍,成了瑞典人。

不过,语言困难再次来临。

既然是国家级话剧院,所以表演话剧时演员们都会说瑞典语,赵立新的英语全然没了用武之地,于是他又开始学瑞典语。

但学好语言之后,他期待无比的国家级演出,居然变成了频繁去乡下汇演,纵然他对话剧抱有再高的热情,也在一次一次地颠簸中迷失了。

而就在他迷惘的时候,人生中的第二任妻子出现了。

1998年,而立年纪的赵立新与留学生俞岚结缘。

俞岚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带一种典雅的“闺秀气质”,初见便迷倒了赵立新,随即追求过后和俞岚谈起恋爱。

不过两人在一起时俞岚恰好毕业,好在俞岚回国后非但没有忘记赵立新,反而为他找好了工作。

当时赵立新还贪恋自己在瑞典国家话剧院的身份,一度不想回去,但他又不愿辗转于乡村之间,所以还是决定投奔俞岚。

2000年,离开家乡14年的赵立新,终于回来了,也终于回到了被他爽约的中戏教学。

事实上,赵立新在瑞典地位并不高,只是跟着混日子而已,但回国之后却心安理得地以“高知”自居,开始了“教授人生”。

2002年,他怀着无比高的热情,自导自演了《亨利事件》和《弗洛伊丹徒尔的病例》,可这两出话剧犹如石沉大海,几乎没有人在意。

最讽刺的是,人数最少时只有三个观众。

与此同时,国内演艺圈逐渐迎来巅峰,《孝庄秘史》《萧十一郎》等电视剧开始爆火,演员们的身价与日俱增。

单纯的话剧演员,几乎要被淘汰了。

当时的赵立新虽然头衔不少,但进账的钱财却少的可怜,所以他为了生计,只能“委身”做起普通的演员。

2006年,他出演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无奈被称为“艺术家”的他,偏偏没有拼过陈宝国等人,首次尝试便以失败告终。

不服气的赵立新便频繁辗转于各个剧场,结果无一例外,半点水花都没翻起来。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赵立新终于得到滕文涛的看重,直接让他出演《永不消失的电波》男主角,从未被重视的赵立新,当场就激动不已。

42岁的赵立新,第一次饰演主角,也就此打开演艺之路,后续虽然不是每次都出演男主,但大多数都是一些很重要的配角,出镜率很高。

最引以为傲的,便是凭借《中国式关系》,同时获得白玉兰和华鼎奖的“最佳男配”。

虽然名气一直没有走入一线,但多年的拍戏生涯,还是让他赚了不少钱。

2018年,赵立新又因为在《声临其境》中的出色表现,一度被观众称之为“艺术家”,这个久违的名号,让他仿若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候。

得益于观众的力捧,50岁的赵立新,第一次尝到爆火的滋味。

见参加综艺很容易获得热度,这位“艺术家”又接连参加了《吐槽大会》和《见字如面》等名牌综艺,因为表演确实足够出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追随。

然而在成名之后,赵立新曾经的“狂傲与不羁”,也尽数滋长,并慢慢占据了他属于“艺术家”的理智。

其实从2011年开始,赵立新就经常在网络上针砭时弊,各种热议话题都会成为他的发文素材。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多数人都是尽可能地减少发言机会,毕竟“祸从口出”,一言不合,便很容易引来争议,甚至会葬送自己的演艺事业。

但自诩为“艺术家”的赵立新,好像从来都不在乎这些,他可能觉得自己的认知很有深度,敢于提出问题更能彰显“艺术家”的高级身份。

从一开始抨击演艺圈里的不公现象,到后来指责社会上的人生百态,他的言语越来越偏激,甚至还触碰到了历史问题。

2019年3月,赵立新居然在微博上公然发问:“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很多网友已经心有不满,觉得这是国耻,更是历史书上早就说明过的事情,曾经文化课满分的赵立新,提出这个问题是何意?

但毕竟是他第一次“逾矩”,所以更多观众还是不以为意,觉得就是赵立新的一时兴起,可一个月之后,赵立新亲自打了这些观众 的脸。

他居然又一次发出质问:“为什么日本不敢用火烧故宫?”

这下彻底引起了外界的不满,“日本侵华”的痛苦历史历历在目,赵立新却不知好歹地揭开这段伤疤,更试图探究他自以为的“真相”。

随后,他又态度明确地对板上钉钉的历史提出质疑。

一个自小在国内长大的人,一个自小便接受中国教育的人,在国外待了14年,就妄图对令人痛恶无比的历史进行评价并揣测,其心如何,不言而喻。

随着舆论越发严重,众网友们在谴责赵立新不怀好意的同时,官博也下场暗示赵立新的失德:“任何一国之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直到此时,赵立新才后知后觉,知道自己好像捅了马蜂窝,所以为了挽救自己的事业,更为了保证自己可以继续以“瑞典籍”的身份在中国捞金,“不情不愿”地发出道歉声明。

可他的道歉没有任何诚意,没有一位网友接受他的道歉,通篇除了表面上的认错,半点悔改之意都没看到。

至此,赵立新好不容易经历的口碑,转眼便尽数崩塌。

在网上没有任何颜面的赵立新,只能把个人账号和工作室的账号,全部注销,就此退出了网络世界。

人自然也随之消失在演艺圈,再也不见身影。

可他曾经犯下的错误,并不会因为消失不见就被人遗忘,而是会永远被大家“唾弃”:一位“艺术家”,居然会质疑历史,还挑痛国家历史中的伤疤,简直不可原谅。

因为赵立新的一人过错,他参演的《突围》和《光荣时代》等影视作品,要么被直接下降,要么就是他在剧中的脸被换掉,可以说是前途尽毁,还连累了别人。

自诩为艺术家,却不好好履行艺术家应有的义务,居然如此放纵自己的言论。

而赵立新的行为算是给诸多“艺术家”提了醒,地位高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搞艺术更不意味着无限自由,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才是成为艺术家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