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出自唐• 韩愈《答李翊书》:“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2、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 沃者其光晔。
3、”2、意思:有茂密的树根,就会有丰硕的果实;有充足的灯油, 就会有明亮的灯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比喻凡事从根基上 下工夫,自然会有显著成效。
5、《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
6、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写了这篇文章作答。
7、文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宜”;同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具体指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望其速成,不诱于势利,树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陈言之务去”。
8、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9、扩展资料《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
10、韩愈自贞元八年(792年)考取进士后,未能经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胸怀用世之志而无所施展,颇不得意,但以儒道和“古文”自负的志向并未衰减。
11、李翊,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及第,曾跟韩愈学习古文。
12、这是韩愈写给李翊的一封书信,写此书信时韩愈三十四岁,在长安。
13、《答李翊书》在写作上颇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气的变化流转与内容情相切合。
14、文章充满了对自己主张的强烈自信和不为流俗所动的气魄,读之令人振奋,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遗乎今”时,不能不叹恨感慨;所述学为古文的过程,有如临深履薄;对李生竭诚相告,而不可有居高临下之势。
15、凡此种的内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势又起伏多变。
16、而其语言形式亦与之相应。
17、如第二段先以参差如口语且杂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商量的语气,而后面的”无望其速成“等句则采用整齐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义之人,基信蔼如”的有力一结,显得凝练铿锵,精光焕发,充分显示其斩钉截铁的态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18、第四段“君子则不然”以下数句则以较整齐而对比的句式表示其坚定的态度。
19、文中转折连词“抑”“虽然”用得较多,但具有语气的往复回旋之感。
20、此文虽纯是论说而语言颇为形象。
21、如以“养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当求根本,以水与物比喻气与言,都新鲜而生动,又如以“处若忘”等句描写若思,使读者恍如目击其状。
22、全文针线绵密而不露痕迹。
23、如第一段自称“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说不敢“自谓几于成”都表明了为古文之难,第三段更以一个“难”字贯穿,而这又都是为了说明写作古文是终生事业,“无望其速成”的道理。
24、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别与第二段“蕲至于古之立言者”“无诱于势利”“取于人”相照应,且都自然而然,绝无重复之感。
25、参考资料:答李翊书-百度百科。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